文|张永红
在潍坊市昌乐县西南部,有一个很有名的乡镇——鄌郚镇。说其有名,原因有二:一是鄌郚镇是国内外知名的吉他之乡;二是其独一无二的古老地名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释义:鄌郚(Táng wú),地名,在山东。也就是说,“鄌郚”二字仅用于此地地名,是独一无二的专用字。
类似“鄌郚”这样较为生僻的汉字,一般都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。在山东,有不少这样的地名,如“鄄城”“茌平”“莒县”“郯城”等,都是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县。同样,“鄌郚”的名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。
鄌郚镇地理位置优越,是白浪河的发源地,自古以来一直是鲁中地区的重镇之一,素有“南鄌(郚)北都(昌)”之称。周朝初期,山东大地侯国林立,鄌郚即为当时鲁国下邑之一的古鄌郚国的都城。
鄌郚国名,始于西周时期。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伐纣灭商,将其胞弟周公旦封于曲阜,立国为“鲁”时,鄌郚国即已存在。因唐尧帝之后人受封于郚地,遂称唐郚,后演变为鄌郚,又简称郚国或称郚亭。
展开剩余68%据《四部备要》记载:“鄌郚国,鲁国下邑。在朱虚县东南。”《昌乐县续志》载:“今城南七十里鄌郚街,相传即古郚城。”东汉地理学家应劭《地理风俗记》也记载:“朱虚东四十里,有古郚城亭。朱虚在今临朐境,昌乐西与接壤。由纪迁郚,鄌郚其故城欤。”朱虚县古为朱虚国,西汉时置县,时属琅琊郡,治所在今临朐县柳山镇城头村。
据史料记载,当时的鄌郚国建国年代,应与姜太公受封于齐、定都营丘(今昌乐营丘镇)的年代大体相同。它虽距齐国首邑营丘城不远,却不是齐国的下邑,而是鲁国的下邑。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,它曾称为鄌郚国,也曾称为古郚亭。历史学家从地理位置上断定,现今的鄌郚镇镇址及其周边地区,即是历史上的鄌郚国所在地。
应劭的另一部地理著作《十三州记》中记载:“纪、郱、鄑、郚,本都在东海赣榆。(鲁)隐公元年迁纪(今寿光市纪台镇)。(鲁)隐公四年迁郱(今临朐县南部)、鄑(今昌邑市龙池镇瓦城村)、郚(今昌乐县鄌郚镇)。”这段文字记载说明,鄌郚不是郚国最早的始建地,而是从我国千年古县之一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(原赣榆县)迁徙而来的。
曾是古郚国都城的鄌郚,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。考古人员曾在鄌郚境内的白浪河和大丹河流域发现多处文化遗址,在这里曾出土龙山、商周及春秋等多个朝代的文化遗存,其中所出的鬲、豆、簋、罐等陶器,不少都是鄌郚国先民曾经辉煌的实物见证。
历史进入春秋战国之后,由于周王朝势力锐减,逐渐失去对地方侯国的控制,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、征伐的战争频频发生,鄌郚国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。
到齐襄公时,齐国国势日盛,用了30余年的时间武力征伐,收回了姜太公时原所分封的土地。《左传》记载:“鲁庄公元年,齐襄公率齐师取郱、鄑、郚三国;二年伐莱;三年纪之后裔,为保宗继,献地于齐,遂纪国亡。”这段记载与《昌乐县续志》中“庄公元年,齐迁纪、郱、鄑、郚”的记载是一致的,郚和纪、郱、鄑等几个诸侯小国就此消失在历史的版图之中。
这些史料记载足以证明,早在三千多年前,在昌乐鄌郚这片土地上,曾经存在过一个古老的诸侯国——鄌郚国。从周朝初期建国至鲁庄公元年被剿灭,存续时间长达数百年。
也许是“鄌郚”二字中带有“耳”字偏旁部首的缘故,这个位于鲁中腹地、淳朴厚重的历史古镇,却与以现代摇滚乐为主的电声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鄌郚镇的乐器产业创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,最早以民族乐器为主,上世纪90年代之后,逐渐形成了电吉他产业链。据统计,这里的电吉他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%以上,目前,全镇有100多家乐器生产企业,每年能生产各类乐器上百万把、乐器配件400万套。经过40多年的发展,鄌郚镇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“吉他小镇”。
昌乐鄌郚镇,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地名的古老小镇,正以电吉他为纽带,编织着一段产业崛起的传奇故事,弹奏着一曲乡村振兴的优美乐章。
(作者为高校退休教师)
发布于:山东省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